1
火候,本是古代丹术之士炼制丹药时调控丹炉温度的术语。当时炼丹是用木炭烧火,以抽减和添增炉内炭量来控制炉鼎的温度。炭多火旺温度高称武火,炭少火弱温度低为文火。因此,火有文武之分,亦称抽添。
候,是指随时节变化的情况,所以,火之文武应随着时辰与季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由于内丹派的建立,汉末魏伯阳首先提出,内丹修炼的火候是以时序的变化(如昼夜更迭和月亮盈缺)与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控相结合。
唐宋以降,对火候的研究日益深化,将调心与调息作为内丹工程的重要法度,是修炼内丹功法,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四步功法,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并提出“有息相依为武火,无息入定为文火。”
一些丹道家将其从实践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据之为秘宝,不愿轻易传人,以致门派林立,乃至有“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以及“药物易知,火候难明”的说法。
2
炼内丹功的火候是由风与火来决定的。风,是指人的呼吸;火,是指神,真意,正念。火赖风,风依火,以意念来调控呼吸便是火候。意浓念紧,加上大呼大吸,是为武火,或称武炼;意淡念微,呼吸徐缓为文火,亦称文烹。意念纯正,不思不想,不识不知为真火。
日常练功,大都先从文火开始,随着意念的集中,呼吸深长而进入武火阶段;在武炼一段时间后,再逐渐过渡到文烹阶段,以求沐浴温养,有助于内丹的生成,然后便可收功。
然而,传统的内丹术将修炼过程细分为很多层次,如筑基、生药、采药、封固以及小周天起火、进阳火、退阴符;大周天起火、火足火止、得药服食等等;而每一层次又各有其功法火候,不胜枚举;且一步有一步的火候,步步有步步的火候,不可逾越。
不过在众多火候中,宜明确掌握的是所谓进阳火及退阴符。这是以时辰定火候的方法,也就是魏伯阳在《参同契》中所再三强调的月体纳甲法,亦为道家周天功法中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的重要手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