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编辑
1999年中国大陆高校扩招后,几乎所有在广州市的高校都面临着发展用地不足的困境。而广州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已远远不能支持市内高校的发展需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更到其他空间开阔、政策优惠的城市建立分校区。有市领导担心这种形势势必造成广州市高校资源和高校产业的流失,长此以往也必将影响广州华南地区文化教育中心城市的地位[13]。2000年8月,广州提出兴建广州大学城的意向获省政府支持重视[14]。
选址
编辑
2000年8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会同广东省教育厅及各高校领导开始了广州大学城的选址工作,并初步选出了4个候选地点:花都区的狮岭镇马岭水库周边地段、花山镇新庄水库和花东镇蟾蜍水库两侧地段,番禺区的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部对岸地段、化龙镇中部地段。2000年12月20日,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当局增加了天河区五山龙洞一带和番禺区石楼和石碁镇部分地区两个选址方案[13]。考虑到日后与五山高校区的协调发展,专家们最初倾向于在天河区龙洞建设新的大学城,后因用地规模不足搁置[15]。最终,广州市委常委会在2001年3月2日决定将候选方案中离广州市区最近的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的选址[14]。
广州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认为该地有五个区位优势: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距离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与生物岛、琶洲会展中心、廣州科学城邻近,容易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基地;位于广州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内,可最大程度满足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附近富有近代史迹文化、岭南园林文化、现代文化,加上小谷围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可结合校园文化发展旅游业[16]。
建设
编辑
位于原郭塱村内的郭塱郭氏宗祠
2002年2月27日,《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建设方案》获得通过,明确由省市共建广州大学城[17]。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及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门的发展课题研究,最终以当前最急需发展用地的高校、急需发展前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作为选择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高校的标准[18]。2003年2月3日,时任广州大学校长林维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州大学将成为第一所进驻广州大学城的高校[19]。2003年2月27日,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名单、位置和用地面积最终确定,同时,广州市规划局正式发布广州大学城整体城市设计与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竞赛文件,邀请国内外15家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18]。
2002年6月10日,广州大学城征地拆迁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广州大学城建设正式启动[20]。因广州大学城建设,原小谷围岛原有的南亭村、北亭村、穗石村、贝岗村、郭塱村、练溪村6个行政村近1.4万村民[21]按规划分批迁移,其中郭塱村除保留位于现中心湖内的郭氏宗祠、练溪村除保留11栋建筑[22]建设广州大学城博物馆[23](后改名嶺南印象園)以外被全部拆除。拆迁后,小谷围岛仅保留南亭村、北亭村、穗石村、贝岗村部分区域,大部分村民于2003年5月迁往新造镇谷围新邨内。
2003年1月21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小谷围岛对广州大学城规划和建设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城”和“2004年9月开学招生”的建设目标。1月28日,广州市政府正式成立了由时任市委书记林树森、时任市长张广宁担任正副指挥的的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负责大学城建设的各项事宜。2003年5月15日,连接海珠区的广州大学城施工便桥开工,标志大学城基建施工正式开启[24]。2003年10月,10所最先进入广州大学城的高校相继举行新校区奠基典礼[25],广州大学城进入校区建设阶段[26],各高校建设资金筹措主要采取学校自筹、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进行。建设银行广东分行专门拨出120亿元用于首批进驻的十所高校新校园建设的贷款,由广东省政府财政资金负责贴息[27]。
整个小谷围岛的十所高校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为各进驻高校2004年9月开学所需的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及大学城基本市政设施,总建筑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包括141栋主体建筑、66公里的城市市政道路、120公里校区道路、8.6平方公里的绿化工程[17],各校区一期建筑除受高压线迁移影响延期的6幢建筑以外,于2004年6月底全部完工并分批向各校移交,而延期的6幢建筑于8月中旬竣工[28],主要市政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施工于2004年8月底前完成[29];二期工程为各进驻高校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及公用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2万平方米[30],包括173栋单体建筑,于2004年5月开工,2005年9月全部建成。2005年12月,总投资12亿元(后增加至15亿元[31])的大学城体育场馆设施“八馆一场”项目动工,除在一期工程中已建成的广州美术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体育场馆之外[32],新建其他八所高校室内体育馆各一座、四万人中心体育场一座,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按不同比赛功能进行分工建设[33],2007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在广州大学城建设高峰期,小谷围岛上聚集了超过1000个建设单位、10万多名建设者[34]。
使用运营
编辑
2004年8月14日,为了检验大学城的交通、环卫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各校区配套服务设施,大学城建设指挥部举行大规模运行演练,邀请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师生教职工和新生家长、广州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3万多人,免费乘坐公共汽车或自驾车到广州大学城参与检阅教学楼、学生宿舍、市政绿化等基础设施[35],并凭餐券到相应的大学饭堂免费就餐,体验学生伙食[36]。据初步统计,共有9万多人次乘坐公交车来往大学城,大大超过预计人数,演练进展顺利,各项基础设施基本运转正常[37]。
2004年8月24日,广州大学300多名学生作为首批学生入驻大学城[38]。8月30日,广州大学城正式宣告开园[39],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在新校区开学上课[40],各高校也陆续迎来本科新生入驻,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全面投入运作,配套建设的银行、邮局、商场、书店基本开始营业,覆盖大学城生活消费的“大学城一卡通”系统启用,9月10日,各校新生入驻完毕,合共进驻大学城的学生达到37,792名[41]。
2004年9月29日,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按照原有的行政区划,小谷围岛分属广州三区四镇(番禺区新造镇及南村镇、海珠区新滘镇、黄埔区长洲镇),而新设立的小谷围街道办事处隶属番禺区,负责整个小谷围岛内所有的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42]。
2004年11月21日,作为广州大学城进驻师生的首次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青春起飞——广州大学生文艺晚会”在大学城中山大学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举行,这场晚会由广东省教育厅及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组织,由大学城十所高校及广州体育学院超过3000名师生参演,为建国以来广东高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文艺演出[43]。
2006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广州大学城各高校本科专业中试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44],2007年3月,首批参与该项目的华工、广外、华师、星海、广美、广中医和广药七所高校[45]开设了77门互选课程,但仅8门课程能按原计划于4月开课,其余的皆因报名人数不够而停开[46]。
2007年7月18日至28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广州大学城举行,为广州大学城首次承办的大规模综合赛事。2007年9月28日,位于大学城中心区的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正式挂牌成立[47]。
2008年12月19日,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成立,作为番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与小谷围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
2013年9月23日,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试运行服务正式开通,师生可通过该系统共享大学城高校的图书资源[48]。
2014年12月30日,在广州大学城建设10周年之际,大学城内的12所高校签署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加盟协议书》,发起成立“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49],并由中山大学担任首届联盟理事长单位。
后续发展
编辑
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在2022年建成通车后,广州大学城已实现25分钟坐地铁直达佛山顺德北部。2016年11月26日,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教育厅签署《关于协同推进“大学城卫星城”建设框架协议》,在顺德北部片区建设运营大学城卫星城[50]。